•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RPA立项阶段,银行需要做的三件事

行业监测分析 林麒 2022-05-26 3140
易观分析:银行应用RPA时,可以基于成熟的银行应用实践经验,在立项阶段对RPA进行全面规划:明确RPA的定位、场景开发批次、投入产出比和制定安全规范制度。

RPA是较为成熟的应用技术,自2018年在国内市场落地后,迅速在金融行业铺开。


RPA基本不需要进行系统集成等复杂或高成本的开发,即可协助银行大量业务、运营、内管场景实现降本增效,适合各类银行引入。


银行应用RPA时,可以基于成熟的银行应用实践经验,在立项阶段对RPA进行全面规划:明确RPA的定位、评估RPA场景成熟度与投入产出比,并制定安全规范制度。



RPA定位:辅助工作流的插件工具 VS 企业级技术平台

 

当下,银行对RPA都具备了基础的认知,但不同银行对RPA的定位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银行认为RPA仅是辅助员工完成部分简单工作的“插件”级工具,有的银行在投入初期,先行搭建RPA企业级技术平台,再在平台的技术上拓展RPA的应用场景和功能实现。


银行将多大程度地铺开RPA的场景应用,决定银行如何评估对RPA的定位:


如果系统间集成程度低,银行希望大规模应用RPA,以此来在一定程度上升级系统的可用性与易用性,可以考虑先建立RPA企业级技术平台;


如果系统间集成程度高,银行仅希望在少数场景应用RPA,那么PRA则仅仅是辅助工作流的插件工具。


根据PRA场景成熟度与投入产出评估来分阶段进行RPA项目规划与建设

 

RPA在内管、运营、财务场景上比较成熟,在风控与业务场景上相对成熟,而在客户服务,以及涉及文本分析的场景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银行在RPA的应用部门和场景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现阶段银行RPA场景应用现状如下:



  • 农商行多将RPA应用于内管、财务场景;

  • 城商行多将RPA应用于风控与业务场景,并包括内管、运营场景等;

  • 大型银行在上述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已将RPA扩展到对客服务与合规场景。



一方面,可以参考借鉴同类型银行的RPA应用场景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根据投入产出比来评估RPA的价值应用周期与效能,来对是否应用与项目预期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银行数字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各系统间的协同性、可扩展性的能力在逐步加强。这将导致大量的RPA在某个时间点自然失去了应用的意义。根据领先银行的实践经验,大量的RPA的使用时长不超过一年,有持续缩短的趋势,同时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也在明显减少。


对于部分系统出于升级规划阶段,并且系统升级之后,RPA价值将相应消失的情况,需要根据系统升级周期内RPA上线产生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即使RPA应用周期短,但是仍然收益为正,那么该RPA场景上线实施才有意义;另外,在一些赋能业务的场景上,无论系统如何升级或者完善,都依然存在业务人员使用上协同的问题,在这些场景上应用RPA则具有长期价值。


由科技部牵头并协同业务、风控、合规部门共同制定安全规范制度

 

虽然RPA是非侵入性的技术,但由于使用中会接触到包含内管数据、业务数据、用户数据等大量银行重要数据,同时参与各类银行业务,例如向监管机构报送业务数据、合并支行报表、审批信贷的作业流程、时间等,所以但仍需严格管控使用行为,降低应用风险。


相应地,易观分析建议,在RPA项目投产的同时,需要建立运营管理制度规范,对用户权限、权责、使用流程、应急预案、灾备方案等进行可控的过程管理。具体如下:



  • 按照提供最小访问提供授权,明确区分各条线内的工作流程所须权限,并严格控制各执行机器人仅获得充分完成任务内所需的权限;

  • 对RPA访问、储存、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及脱敏处理;

  • RPA机器人的作业行为和操作都须被留存相应的审计日志,保障可追溯性和合规报送需要。


更多阅读推荐:


》》《数字经济全景白皮书》银行数字化篇 重磅发布!


》》银行业RPA趋向主动触发流程,补足营销场景执行末端的渠道协同能力


》》银行应构建主动式客户体验管理体系,助力客户价值增长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每日推送更多有趣的数据&有料的报告,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