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易观:2018年4月城市用车市场高速发展且竞争激烈,滴滴出行借助生态效应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和粘性提升

焦点专题分析 余目 2018-07-23 9603
2018年4月,整体城市用车市场高速发展,滴滴出行在用户规模和日均启动次数上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各城市用车厂商一方面加速海内外市场拓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出行生态布局,并延伸至车主服务。同时主要厂商还在车联网、无人驾驶的方向进行了合作研发。

易观分析:

2018年4月,整体城市用车市场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趋势。城市用车市场包含网约车、出租车以及顺风车三大服务,其中网约车(快车、专车)作为规模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仍然是各家竞争的焦点。3月美团打车在上海市上线之后,网约车市场上出现了新一轮用户争夺的补贴战。在出租车业务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更多出行类APP接入出租车服务,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移动端渗透率不断提升,更多的用户通过APP预约出租车。

从月活跃用户规模来看,整体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同时行业的马太效应显著。滴滴出行APP以1.14亿的月活跃用户处于第一位。嘀嗒出行在进入出租车领域后其月活跃用户规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4月以675.02万用户占据第二位。专车类APP曹操专车、首汽约车以及神州专车分别处于行业的第三到第五位。从行业前五名APP的环比变化幅度来看,有四家都实现了增长,说明整体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相比于近10亿的移动网民规模来看,城市用车市场渗透率仍然偏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因此预计未来城市用车市场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趋势。

从用户启动次数这一指标上来看,市场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对于出行类APP而言,用户启动次数是一个能反映用户粘性的关键指标,同时启动次数也和平台订单量高度相关。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APP的日均启动次数超过了1亿次,嘀嗒出行以321.92万的日均启动次数名列第二,而滴滴顺风车则以115.54万次排名第三。首汽约车和曹操专车以99.13万次和82.95万次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位。对比活跃用户规模数据,滴滴出行在日均启动次数上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说明了平台具有极高的用户粘性。

为了实现用户规模和粘性的不断提升,各厂商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同时不断完善出行生态布局。在市场拓展上,2018年4月滴滴出行在墨西哥上线了快车业务,其全球化布局进入品牌出海的新阶段。在服务创新上,滴滴出行在4月将平台上不同交通工具打通,使用户规划路线时可以自动跳转到各界面,为用户真正提供了一站式出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提升用户规模,滴滴出行也在不断探索新业务,4月份其豪华车业务在深圳上线,同时其外卖业务也正式登陆无锡。生态化的业务布局有利于满足用户多样出行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粘性,而新业务的拓展则能够吸引到更多潜在用户,因此4月份滴滴出行在巨大用户体量的背景下仍然实现了超过7%的月环比增长。

其他出行厂商则在继续拓展国内市场,同时在各细分领域进行服务创新,实现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在专车领域,首汽约车在4月正式获得了成都市的运营牌照,曹操专车则在4月先后登陆了长沙和佛山。在快车领域,美团打车3月21日登陆上海并进行了大幅度的补贴。在出租车领域,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4月在南京、郑州等9座城市上线,而首汽约车则接入哈尔滨市的所有出租车。在顺风车领域,3月27日高德地图的顺风车服务在武汉、成都两地上线。另外在服务创新层面上,神州专车4月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为专车用户提供听书服务。预计未来车内增值服务的挖掘将成为高端专车平台发展的重点,将出行从单纯的工具升级为有溢价效应的体验式服务。

车主服务是出行生态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各平台对于车主的留存能力影响着平台的司机数量和接单效率。滴滴出行在4月份正式成立了一站式的汽车服务平台,整合了车辆、加油站、维修保养等资源,使得平台车主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来办理汽车租售、加油、保险、维修保养等业务。同时平台还上线了“滴水贷”业务,为车主提供金融贷款服务。目前滴滴出行的汽车服务业务已经覆盖200余座城市,年化GMV超过了370亿元。车主服务的拓展有助于提升车主对于平台的依赖性,巩固其供给端上车主数量的优势,同时全产业链的布局也为平台构建了更高的竞争壁垒,拓宽了滴滴出行的收入来源。

面对出行市场剧烈变革的大环境,各出行平台利用场景和数据优势与其他厂商合作,共同研发测试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滴滴出行在4月24日公布了洪流联盟战略,与31家汽车制造和技术企业合作,共建面向未来的汽车运营平台。滴滴出行将开放其流量和数据资源,和其他厂商一起进行智能驾驶、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的研发和测试。首汽约车则在4月份和百度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CI车载智能硬件系统,增加了智能后视镜、娱乐屏和语音交互系统,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车联网、新能源等新技术可能未来产业格局极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出行企业作为拥有场景和数据的平台,在新技术的研发中将扮演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