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分析:
Analysys易观智库分析认为,中国电影制发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Analysys易观智库把中国电影制发市场的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期、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目前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中国电影制发市场发展周期过程如下:1993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此中国电影开始了市场化的艰难探索。受电视媒体的冲击,电影市场萎缩严重。2002年,院线制改革启动,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复苏。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蓬勃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影院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电影市场随即进入高速发展期。2015全年电影票房将破4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按照此增长趋势看,预计到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将超过美国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此后三年由中国主导的优质合拍片逐渐增多,中国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善。2020年后,中国电影将输出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从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有以下2大点值得注意:
对行业客户而言:
本土影业继续扩张国际化版图。2015年3月,博纳影业携手好莱坞studio8以及索尼电影公司,投资并参与制作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这是博纳进军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的重要一步)。11月,博纳影业向TSG娱乐投资 2.35亿美元,运作的投资主要用于20世纪福斯出品的《独立日2》、《X战警》续集、《猩球崛起》续集等5部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并获得同比例全球票房分账。2015年7月,万达影业投资的美国电影《铁拳》(北美票房为5231.66万美元)在美国上映。同月,阿里影业投资《碟中谍5》,目前已在洛杉矶组建了团队,并与美国派拉蒙影业签署合作协议。还有华谊兄弟和STX的首部合拍片7月在北美上映,目前华谊兄弟在北美已经设立了分公司。12月,乐视影业宣布与好莱坞达成合作《长城》、《埃及诸神》、《狼图腾》等13大电影项目,并发布了乐视影业倡导的中美合作G2战略。综上所述,这些已经在扩张国际化版图的中国影企,最终目的都是想通过学习海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带动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未来能把好莱坞模式成功运用到国内的公司还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影响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影业必将掌控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和上层资源。
对观影群众而言:
票房超10亿元人民币的国产片增多,影市进入门槛会抬高。今年共有5部国产片票房过10亿元人民币,其中《捉妖记》创下国产片票房纪录,达到24.35亿元人民币;《澳门风云2》和《大圣归来》均超过9亿元人民币。不难看出,内地观影需求伴随着不断增长的观影人群基数和人均观影频次得到空前爆发。同时又因为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观影人群基数在逐渐扩大以及观众审美标准的升级,观众对上映影片的包容性也在增大。以动画电影为例,今年暑期档共上映16部动画电影,其中国产片13部。往年暑期档占据头把交椅的爱情片被动画电影在数量上赶超。动漫IP不仅在被观众接受,同样也被影视公司看重。光线传媒2年内共投资了13家动漫公司,横跨三维/二维动画、漫画、游戏、国外版权等,涵盖从IP源头到作品创作制作再到周边衍生。可见,未来电影市场的竞争是生态和产业链的竞争,市场的进入门槛已经抬高。
市场典型企业——中影集团:
中影集团发行的影片票房市场份额排名一直稳居第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影具有国内唯一的进口片引进权,和华夏具有进口片的发行权,基本上是垄断行为。中影的行业地位及其国企的身份带来的优势是民营企业难以抗衡的。不过,中影在上游环节的投资、自身IP开发、O2O发行等方面比较薄弱。
2002年,中影第一家五星级影城新南国影城在深圳开业,利用优质的观影体验和服务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院线品牌的实力。201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除了将继承中影集团全部的影视主营业务及相关经营性资产和资质,形成影视制片、制作、发行、营销、放映、影视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2011年,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主要销售“中国巨幕系统”, “中国巨幕”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和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也填补了国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2012年底,中影股份申报IPO审核,为中影扩宽融资渠道做准备。2014年,中影在京举办IP推介会,宣布未来将重点致力于原创项目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强调整合开发。2015年中影股份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成立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可以看出最近2年中影集团开始对自身薄弱之处以及未来有巨大增长空间的业务开始调整和规划。
欲了解电影市场更多内容,请关注易观智库官方微信或致电客服4006-515-715。